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淮工要闻 >> 正文

淮工要闻

《新华日报》:扎根总理家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淮安大学—— 淮阴工学院“提挡”前行释放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供稿:宣传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0年11月19日 09:42   浏览量:[]

11月19日,《新华日报》以《扎根总理家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淮安大学—— 淮阴工学院“提挡”前行释放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题,报道我校扎根总理家乡,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做法与取得的成效。现将相关报道转载如下:


扎根总理家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淮安大学

—— 淮阴工学院“提挡”前行释放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淮阴工学院是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现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占地2560亩,共有本科专业63个,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2.1万人,现有专任教师1313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608人、博士586人。

作为周恩来总理家乡唯一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学校始终秉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淮安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断释放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党建领航 夯实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根基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员工高质量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多项内涵指标在全省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学校获得“江苏省2019年度综合考核第一等次”的好成绩。

围绕发展目标,淮阴工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使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各项事业得到全面推进。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大力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2612”工程,主动对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获批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紧密对接区域优质禀赋资源和支撑主导产业,发展学科专业集群,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建有国家级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等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及科研平台36个,实现学科专业省级以上平台的全覆盖。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总数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不断强化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和台创学院等,扎实推进“翔宇创新精英班”优培计划,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双百计划”,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双创训练计划项目99项、省级415项。在近期举行的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上,2个项目斩获金奖并入围国赛,学校获优胜杯奖。14篇论文获2019年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认定。

底色擦亮 着力提升周恩来精神育人实效

作为周总理家乡的高校,学校始终将用周恩来精神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周恩来精神育人品牌,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深入挖掘周恩来精神元素,将“信仰坚定、严谨求实、修身律己、乐业奉献”的周恩来精神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确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校训,铸就“明德尚学、自强不息”的淮工精神。持续开展“周恩来班”建设、“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已有1000多个班级参加创建活动,73个班级被评为校级“周恩来班”、59个班级获校级“周恩来班提名”称号,27个班级被评为淮安市“周恩来班”,2个班级被评为江苏省“周恩来班”。

整合育人资源,提高育人效果。学校在政策、人才、资金上全力加强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把思政课程改革作为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规划,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沙龙、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活动,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两个全覆盖(课程思政建设覆盖全体教师、覆盖全部课程),建立良性共生共振的“大思政”教育共同体。出台关于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实施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发明的“思政罗盘”正在申报全国首个思政类发明专利,课程思政指标点分解及案例库建设探索与实践课题获2019年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项,《“一主双辅,多维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获批江苏省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

校城融合 奏响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最强音

学校坚持“扎根淮安办大学,服务区域谋发展”理念,全力推进“淮工振兴”,全面实施“十个一流”,全力助推“淮安崛起”。

社会服务“1111”工程即1名校领导联系1个县区、帮扶10家以上规模企业、每年创造1亿元以上经济社会效益,是学校近年来重点推进的工程之一。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学校对接政府、学科对接产业、团队对接企业、技术对接需求”理念,与淮安市及周边区县政府全面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联盟,2019年底实现了“1111”工程淮安市各县区的全覆盖。学校近5年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签订合作项目2079项,合作经费2.52亿元,直接经济效益150多亿元,受到了淮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连续两年获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发挥苏北发展研究院省级智库作用,为地方有关部门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建议100余份。挂牌成立淮安市乡村振兴研究院、清江浦社区学院、翔宇干部教育学院等。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承担起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推出新型防雾医用护目镜、智能测温机器人、弥雾消杀无人车等系列科技抗疫产品,全力助推地方按下复工复产加速键。

创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一直以来是淮安人民的愿望。未来淮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不仅需要综合性大学的创新驱动、文化引领,也需要综合性大学提供生产管理、社会治理、区域规划等多学科人才。学校已形成了以工为主,理、经、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具备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框架。学校将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为创建淮安人民期盼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李博澜 仲昭慧

相关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011/19/node_10.html




交汇点: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852096&layountIndex=9&date=20201119&siteID=2&id=1



作者:李博澜 仲昭慧编辑:仲昭慧 审核:李博澜

上一条:我校获省2019年学生资助绩效评价考核优秀单位

下一条:校长孙爱武一行赴苏州走访看望校友






友情链接
中国江苏网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
新华日报
江苏教育报
淮安日报
扬子晚报
淮海晚报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苏州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南通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
常州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邮编:223003 信息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