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陈苏的履历,这是一名年轻的85后给青春、给时光的一份优秀答卷:2009年毕业于淮阴工学院,同年考入南京工业大学硕博连读,2015年进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后。29岁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生导师,30岁受聘为第一届全国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工程青年学者交流会组织委员会副主席,31岁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33岁入选中国地震局青年人才计划……
用勤奋追逐梦想
“唯有汗水和勤奋不会被辜负”。学好基础课程,培养好自身兴趣、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重点关注专业基础相关课程,勤于深入思考这些学科的未来方向,陈苏对他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有着严格的规划。“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学科体系内的知识学好,并拓展自己的视野,从不同的学科间找相同点及不同点。”本科期间,陈苏在打好基础,重视力学及数学等基础学科学习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培养和锻炼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查阅国内外资料的基本素养。“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贯穿于每个人整个大学阶段都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只有对外认识世界,对内认知自己才能不断优化自己的状态。功夫不负有心人,执着追求、励志勤学的陈苏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南京工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并硕博连读。
提到陈苏,当年带过他的老师们印象深刻。他们眼中的陈苏,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一股子锐气的大男孩儿。“当时他是班长,接触的很多,记得有一次聊到为什么报土木工程专业,他说,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处在高峰期,土木工程作为工学基础学科,专业面很宽,后续的选择性大,同时具有很大的交融性优势,和计算机、材料学科、地球物理等学科都可以相交叉。他的回答让我觉得这个学生思路清晰、眼界很宽。”陈苏本科阶段的老师周定晖说。
说到成功,陈苏谦虚的说:“比我优秀的人还有很多。本科时期学院抓学风建设,要求学生干部要带头争当学习标兵,我作为学生会主席制定了‘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合理规划、查漏补缺’的考研方针,大家考研深造的积极性很高,我们那届考研率创新高,他们中有的成为国家鲁班奖获得者,有的成为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所任职教授,有的成为国家级设计院副总工……”
用才气承载理想
“土木工程学科从现阶段来说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学科,同时它又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它可以和大量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之后产生更多的带有附加值的产业,类似于重大基础设施健康监测、重大工程智能建造等等,这也是我们国家从粗放型建设向智能化、科技化建设的方向。”怀抱着这样的想法,陈苏在学习期间一直致力于此。
“我的科研启蒙是本科时参加董云教授的再生混凝土方面的项目,开展材料力学特性研究。”走进工厂生产车间实地调研,扎进实验室潜心做试验分析。“每一次尝试都非常具有挑战性,不过坚持就是胜利”,他笑着说。在读博期间,陈苏组建了一个创业项目团队参加南京市大学生创业优秀项目评选。他们带去的作品是“基础设施新型监测方案”,提出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非接触式位移测试技术与成套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针对方法开展了产学研全链条验证和示范应用,最终凭借项目“非接触性静、动态位移测试软/硬件平台研发”获得南京市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特等奖。
“科学研究需要才气和毅力”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出国(境)培训专项、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重大研究计划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人才团队专项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此外,在国内外地震、振动领域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40余篇,获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一长串的成绩背后,是陈苏执着的追求和长久的努力。这个有才气、有激情的年轻人用铁砚磨穿的毅力、朝经暮史的勤奋在科研这片广袤大地上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
用匠心坚守信仰
师者匠心,传道、授业、解惑。“陈老师是我们的启发者。他总是先给出行业痛点,搭建框架,提供最优化的资源,然后让我们自由地进行创新实践。”“陈老师总说要让东西活起来。要善于利用一切工具、资源和技术,不做傻工作,让进度跑起来。”作为研究生导师,陈苏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从学习阶段到工作,陈苏参加过多次实地考察,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祖国大地上的每一处基本都有他和学生们的足迹。一有时间,他就和学生聊课业进度、聊行业动态、聊前沿技术。他总说,只要学生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作为他们的老师,就一定尽己所能给他们需要的资源。“以前是老师倾听我们关心什么,指引我们前进;现在我自己也为人师长,开始倾听我的学生们在关心什么,带着他们前进。教书育人是长久延续着的光荣使命。”
陈苏现在主要研究的是城市地下结构抗震、生物仿真测试技术研发应用及地震动特性与模拟方法。城市地下结构抗震问题面对的是国家重大科学需求及现阶段地下工程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从震源、传播路径、工程场地到工程结构地震响应再到风险分析、地震保险等,每一个环节的研究都意义非凡。“回想十多年前在淮工学习和生活的青春时光,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母校提供的平台与资源,在很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受用。本科那几年的点滴往事一直督促着我努力向上,让我更有为母校争光添彩的使命感。”陈苏深情地说。他建言淮工的学弟学妹们:“本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本科时期注重知识积累,打好基础,才能为今后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提供强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