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办学治校的突出位置,坚持政治引领、师德为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全力推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实施人才队伍建设“1357”工程,构建全员多方位重过程的师资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育人水平高的一流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46人,其中博士60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9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639人;引聘国家级人才15人,双聘高端人才百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批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6人,获批江苏省“双创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人才项目240余人次;获批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11个。
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修订和出台师德建设系列文件,定期开展翔宇系列人才选树活动,以身边优秀典型激励广大教职工做“四有”好老师。深化师德学习,确保教职工学深悟透做实。编印《淮阴工学院教师师德手册》,组织教职工学习。积极探索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师德培训方式,定期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轮训,积极承办江苏省本科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研讨培训班。强化尊师教育,厚植校园师道文化。深入推进幸福校园建设,营造学习开心、工作顺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的“四心”校园氛围。坚持教师节慰问表彰制度,坚持每月集中举办一次教职工集体生日沙龙活动,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明确负面警示,完善师德失范惩处制度。
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大力实施人才队伍建设“1357”工程(“1”是三年引进10名国家级人才;“3”是三年引进300名优秀博士;“5”是三年学校自主培养50名博士;“7”是实施翔宇7个系列人才工程),建设“定位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衔接紧密”的师资队伍培养支持体系。优化人才引培机制,成立高层次人才办公室,构建“一院一策、一人一议”的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提高引进人才与学科、团队建设的契合度,充分发挥人才引进集聚效应。加强优秀教师团队打造,制定高层次人才 引进与管理办法,加大对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坚持人才全方位培养的原则,出台人事管理、人才评价、绩效激励等制度文件29个,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发展激励、教师能力提升及教师分类发展和转岗退出等机制。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力度,设立人才引进专项经费和教职工培训专项经费,逐年增加人才薪酬、科研经费、安家费、培训费等,近三年年均投入1亿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努力探索校院、校企、校地协同引进人才,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建立完善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坚持柔性、开放的人才引进原则,近三年,引入高层次人才10人次。不断完善校外兼职导师聘用机制。积极遴选聘任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担任兼职导师,目前学校共聘任校外研究生导师124名。创新多种人才引进模式。大力推进事业编制、全职聘用、海外境外、流动岗位、项目合约等多种人才引进模式,构建和完善适合学校未来发展需要的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近三年每年平均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00名左右。
完善教师多重培养体系。实施“三名工程”,深入推进“名高校、名学科、名导师”博士培养计划,实行“分类管理、分层资助,脱产全薪,学优奖励”机制,保障和激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提高进修质量,近三年已有68名在职教师取得了博士学位。依托国家和省政府留学奖学金、省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计划等项目,加大出国(境)研修资助力度,加快教师队伍国际化步伐。构建校内外教师能力提升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培训资源,通过教师岗前、入职、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派教师参加校外专项等分类分层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制度,定期安排青年教师深入生产管理一线,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引导教师参加产学研合作项目,2020年获批校地产学研合作项目333项,获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16项,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构建人才多维激励机制。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改进职称评聘办法,建立聘任制、聘用制教授副教授、产业教授职务评聘制度,拓宽优秀人才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渠道,拓展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空间。着力优化岗位管理,实现教师分类评价、科学管理,强化绩效考核,建立相应的高职低聘、转岗退出机制,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新一轮奖励性绩效工资注重教学、科研成果质量,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人员倾斜。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制度,保证公平公正,保障岗位基础,激励广大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激励管理服务队伍各安其位、干事创业,最大程度体现各类人才价值,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素材提供: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