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无论何时都不要给自己设限,敢做梦、去圆梦,即使平凡的人生也能活得很精彩”,孙全平抚摸着泛黄的证书、照片和那枚闪亮亮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自信地说。
今年,是孙全平在淮阴工学院工作的第28个年头,从一线辅导员、实验员到教师、管理部门负责人,凭着敢想、敢拼的劲头儿,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做出了不俗的成绩。2007年,他获评江苏省知识型职工标兵,2010年获淮安市第十届优秀青年,2011年荣获淮安市五一劳动模范,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淮安市劳动模范奖章(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右)
“心中有梦想,有志事竟成”
成为一名工程师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一路走来,不论在什么岗位上,他初心不改。1996年,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机会摆在了孙全平的面前。当时学校国家级试点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室建设急需一批有干劲、有能力的年轻人,于是他出乎意料地被选中,没有思考和选择余地,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一员,承担他人生中第一个校企合作项目——研制轴类零件柔性制造系统。作为实验室重要支撑设备——这套基于先进网络的轴类零件搬运柔性制造系统,必须尽快完成。该系统与北京利玛自动化厂合作,时间紧、困难多、任务重,要经常去北京现场沟通。上世纪90年代末,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便利,他得从淮安先坐3、4个小时汽车到连云港,从连云港转火车1天半后才能到北京。那会儿没有网上订票,往往是到了连云港还要等上5、6个小时才能乘上火车,赶晚班火车更是常有的事儿。系统设备的“大脑”——机械手大大小小近100个零件,绝大多数都是团队自己研制的,攻克关键点时熬夜通宵是常态。全靠着对理想的执着和对团队能力的自信战胜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重压。“有志者事竟成”,他是这么说的,也确实做到了。最终项目如期完成,并获得当年的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轴类零件搬运柔性制造系统
“敢啃硬骨头,成事才可能”
“那会儿同事都讲考研读博脱层皮,但我不怕。敢啃硬骨头,才能把事干好”,孙全平说道。200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统考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两年后转博。期间,他获得校研究生一等奖学金、校优秀毕业研究生、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成为导师名下同年入学的首批博士毕业生,又在职开展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一时期扎实优秀的学习经历为他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回校,他被抽调委命为刚刚成立不久的江苏省数字化制造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副主任,建设这个“一穷二白”的实验室。这是他碰上的又一块硬骨头。说起当时的情况,他感慨道:“主任、实验员连我3个人加一台并联机床,就是当时我们的全部家当”。面对困难,他暗下决心,只要肯干、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把实验室建成、建好。“我们当时的思路很清晰,没有条件,咱们就创造条件”,于是这个只有3个人的团队,扎根实验室,瞄准需求,“申项目、争经费、增设备”三步走,与此同时引进与培养人才并举。几年间,报项目、引人才、搭平台等等,他样样冲在前头。在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2014年实验室升格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期间,他所带领的由党员组成的团队还获得了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孙全平在实验室
“哪里有需要,哪里扎下根”
2015年,孙全平离开坚守10年的实验室建设岗位,进入管理服务部门。他先后担任了研究生处处长、人事处处长,负责全校性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管理任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科研水平提高、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及业绩激励等工作。这些工作,具有全局性、统领性和临时性的特点,上传下达等协调性的事务居多、处理突发性事务成为常态。立足岗位,他边开展工作,边转换角色。“转换角色不容易,但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扎根”凭着这一股韧劲,他“5+2”“白加黑”,分不清学期和假期。在奔忙和身心付出中,他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肯定,也收获了成功的快乐。部门连续五次获得校年度突出贡献奖,个人3次获得年度先进个人。他积极投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综合改革,2018年学校集体获得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创新并坚持每月举办教职工集体生日沙龙活动,已成为打造“四心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获省市电视台多次报道。“转眼间,我已从青年进入中年,但我将继续发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敢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圆淮工梦和中国梦贡献力量”。
孙全平几十年如一日,执着追梦,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不平凡的风采。他身上折射出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在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中将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李博澜 虞梦)
相关链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15affe60d9f6444d87e02d117bee5ac4/pKDPrIiaFkgNYxE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