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 >> 正文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

中国教育报丨多维融通 协同育人 ——淮阴工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探索

日期:2021年04月26日 09:16   浏览量:[]

淮阴工学院作为扎根苏北、驻地淮安的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地方需求导向,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维融通、四轮驱动”协同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备更强实践能力、更强岗位竞争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走出一条具有淮工特色的有效支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实施“四院五园”平台协同

协同培养,平台搭建是关键。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淮阴工学院在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践中,敢于突破体制机制壁垒,通过跨界整合、共建共享,设立了台创学院、台商学院、淮商学院、翔宇学院等“四院”,对接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盐化工产业园、淮安软件园、淮安空港产业园等“五园”,打造了协同培养综合平台。

对接淮安台资高地建设需求,与台湾地区高校协同共建台创学院和台商学院,台创学院采用科教协同、链式服务模式,着力打造融两岸高校联合研发、科技推广、信息交流、项目孵化、管理服务、创业指导和学生实习实训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台商学院采用校企协同、订单服务模式,围绕台商发展需求,开展订单式服务。与市工商联共建淮商学院,实行校政联动、双向融合机制,搭建学校与地方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推进校企双方资源优势互补、有效融合。打破学院、专业壁垒,推进校内协同,组建翔宇学院,实行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竞赛”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盐化工产业园、淮安软件园、淮安空港产业园实行“校园+科技园+产业园”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开展全方位合作,汇聚优质资源、推进协同育人。

依托“四院五园”,通过“政产学研用”多维融通,以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群,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健全需求导向的协同培养机制,将行业企业要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大程度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优势。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别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还建有省级实践教学平台12个,实现省级实践教学平台集群专业全覆盖。

实施“四双联动”校企协同

协同培养,校企合作是核心。淮阴工学院主动对接地方现代产业集群,实施“四双联动”校企协同,共建井神学院、凹土学院、科大讯飞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

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双标对接”(对接专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产业特色课程,建设产业群特色课程300余门;选取制盐工艺、酿酒、智能电网等100余项企业技术革新项目,形成5000余个工程实践子项目。创设“双境互通”校企实践基地,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共同构建实践教育体系和生产型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生产和技术开发工作环境;企业构建课堂学习环境,开设制盐工艺、酿酒工艺等企业课堂72个。开展“双岗交替”团队实践教学,面向设计、研发、生产和运维等岗位能力与素养需求,师生团队依托学校实习岗和企业生产岗,交替开展情境式、理实一体的工程实践和科技攻关。建立“双维评价”成效考评机制,校企教师共同参与工程实践考核,着重考核学生专业化能力达成度及工程化标准符合度,并依据评价结果持续改进。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江苏省开展的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在90%以上,普遍评价淮工学生“素质高、能力强、留得住、干得好、后劲足”。涌现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安邦电化、洪泽银珠等地方大型化工企业60%的技术管理骨干和苏北五市交通行业、农垦系统中50%的技术管理骨干为学校毕业生。

实施“融转结合”科教协同

协同培养,科教融合是抓手。学校始终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建设、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不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大力实施校城融合“1111”工程,通过科研项目“融转结合”助推教学,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将产出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编入教材、融入教学,形成课堂教学案例950余项,编写教材32部,建设专业课程180余门。推进教学科研实验室一体建设,充分发挥科研平台育人作用,实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服务实践教学。推动学生早进教师工作室、早进科研团队,强化专业知识应用,在课程设计、大创项目、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环节实现了“学训贯通”,课程设计、大创项目、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四类创新实践源自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分别达80%、85%、83%、90%以上,专业集群内各专业均形成3个以上师生工作室,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比例达20%以上。

近几年,学校获批国家级别大创项目69项、省级项目311项,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省级大创成果展,获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奖项突破7000人次,其中获得“互联网+”国赛铜奖、“创青春”国赛金奖、“挑战杯”国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别奖项83项。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设计性课题比例达85.81%,其中来源于生产实践、科研课题占比82.55%,学校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工艺等问题123个,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39篇、优秀团队10个,数量和层次实现逐年提升。学生申报专利742件,获批专利476件,发表论文160篇。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资源循环型绿色校园物联网系统”创业项目在“2017年全国创新创业高端论坛暨优秀创业项目资本对接会”上获百强项目;学生曹永华的“桌面空气净化器设计”项目获得风险投资300万元,并成功实现量产;“‘桃’离困境——蜜桃酿造技术助力产业兴旺”项目已成功实现商业化运作,预计未来5年产值将超过3000万元,该项目代表学校首次获得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一等奖和“互联网+”国赛三等奖。

实施“混合交互”师资协同

协同培养,队伍建设是保障。学校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入实施人才队伍建设“1357”工程(3年内引进国家级别人才10人,引进博士300人,培养校内博士教师50人,开展7个翔宇系列名师评选),创新高层次人才多元引进模式,完善校院、校企、校地协同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具有企业经历和工程经验的教师,年均教师引进投入近亿元,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45%。着力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通过挂职锻炼、企业工作、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行业能力,实现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全覆盖。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其他职业资格兼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兼具)教师认定标准,“双师双能型”教师比率达85.5%。推进校企共组高水平团队,完善校外兼职导师聘用机制,校企师资通过双向交互共组混合式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每个专业均聘请3名以上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共建了10个省级优秀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淮阴工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实现了五个提升: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度不断提升,培养资源对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度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达成度不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技术更新迭代的匹配度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学校获批国家一流专业6个、国家级别“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6个,位居同类高校之首;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8个、省品牌专业一期项目3个、省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10个。学校现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本科分会副理事长高校、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批高校、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制定高校、中国高校“百城千校”计划首批试点高校、苏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高校。多家主流媒体对学校协同人才培养进行了报道,为地方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淮阴工学院校长 孙爱武)



相关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1-04/26/node_8.htm


上一条:江苏教育新闻网丨淮工院教师为云南白族师生“云端”讲党史

下一条:新华日报丨淮阴工学院“四个一百”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友情链接
中国江苏网
中国教育报
中国青年报
新华日报
江苏教育报
淮安日报
扬子晚报
淮海晚报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苏州大学
苏州科技大学
南通大学
江苏海洋大学
常州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江苏理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枚乘东路1号 邮编:223003 信息门户